李渊何曾想到,世事竟然艰难至此?粮食的缺口越来越大,李渊派人四处征粮,却仍然是杯水车薪。他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粮食,却堵不住近十万张嗷嗷待哺的嘴。

    此时,他想到了自己的故交河池太守萧瑀,听说陇西的灾情能轻一些,于是他派出特使,快马加鞭,向萧瑀借粮。

    不料,粮没有借到,使者只带回一封萧瑀的亲笔信——瑀顿首唐公足下:无恙,幸甚!唐公仁勇兼备,才为世出,弃社稷于万里,揽饥民于近前。以公之才略,不正本清源,反效妇人之仁,诚可叹也!河池之地,百姓流亡,十室存一;耕牛谷种皆不存,何来余粮?以唐公之德望,当奋起匡正社稷,此乃根本之道!

    李渊读罢,眉头紧皱,顿感脑海中一片空空如也。

    为民请命、匡正社稷的话,他已向皇帝杨广说了不知多少遍,可杨广就是听不进去。

    李渊仅仅是说天下流民众多,就被杨广直接从中枢大臣的位子上撸了下来,让他来边城晋阳担任留守。

    杨广最讨厌大臣说流民众多,一听此言,轻者免官下狱,重者直接砍头问罪。

    可眼下的时局,眼前的情状使李渊深感无奈。这几日的视察,让李渊胆战心惊,一日之内竟有百余人因冻饿而毙命。

    寒风把大地冰冻的生铁一般的坚硬,饥民们想要挖坑埋尸,却没有办法。只好找个荒僻之所,将成堆的尸身堆砌起来,任凭他们僵化、冻硬、被大雪掩埋。待到来年开春之后再做处理……

    当李渊亲眼所见那谢瘦骨崚峋的饥民们向他投来期许的目光时,他从心底深处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负罪感。

    斯民之命达于天,身为父母官,眼看着百姓死于眼前却无力救助。这是怎样的虐心啊?

    佛说,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!这岂是一条人命?这是千万条人命。

    不管如何,还是救人要紧!

    想到这里,李渊遂把心一横,命晋阳县令刘文静打开晋阳仓,在半夜三更时偷偷的运出了一千石军粮。

    要知道,按照《大隋律》私动军粮可是死罪,李渊此举要担着多大的干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