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下书院>灵异小说>大时代的梦 > 第八十五章 蒙古镶嵌(2)
    ().

    那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晚上十一点了,我们在店里值班,屋里、屋外都安他静静的,那时是冬天十一点的时候,挺晚的,也该安静了。他洗一把脸,往工作台前一坐,打开台灯,就给人做修复的活。他坐在那儿錾刻,每一錾都是极为用心的,不能有一点失误。当时的心态就是:他们要让别人认可,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水平。

    这种处境一直到接了第一桩大单后才有好转。那是以前在工厂里认识的大哥给介绍的。其实这本来是他自己的一个大单生意,但是做到一半,他出了意外,烧伤了,我们去医院看他。虽然出了这么严重的事故,但订单

    还是得完成啊,不然他要交违约金的。他就把那单生意转给我们了,他们加班加点地把东西赶制出来,一堆人在屋子里没日没夜地干。因为这个活,他们有了第一笔收益,后来也有人找上门做修补的活。

    刚开始作坊接的都是加工、修复的活。但现在他们慢慢走上正轨,要转变方向了,因为不能总是加工、修复,说白了干加工相当于给别人打工。

    他们不能给别人打一辈子工。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产品,又正在四十来岁的黄金年纪,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,正好能做出点东西。不能等干了二十年后,发现自己两手空空,没什么作品,这样是没有意义的。

    虽然这样走可能更难,但他们还是得走。他们走到今天不仅要赚钱,责任、信念、理想都在这份事业里。他们为什么给工作坊起名叫“众合泰”?因为他们三个人合在一起稳如泰山,缺了谁也不行,在一起才是最坚固的。希望他们的这种坚强的信念能世世代代地传下去,把“众合泰”做成一个老字号。

    他和李忠强一个年纪,1981年出生。

    现在做手工艺的都不容易,不好进入市场。比如金银制品这一块,可能是在广州、福建一带,他们制作的工艺特别简陋,通过机器设计、铸造,主要工艺就是吹一个模本,铸出来的东西,懂行人一看,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。

    但是大多数人不是很了解,四块一毛六的原料做出成品,卖五块钱,大家觉得便宜都消费那个,对市场冲击很大。

    他们做手工艺的都知道这种现象,受现代化的影响,肯定会有很多冲击,他们也会坐下来好好想一下怎么把它坚持下去。

    传统手工艺可以分两种,一种是生活物质的东西,一种是文化精神的需求,生活物质方面你很容易被现代化技艺科技所超越。我前段时间见了一个老手艺人,老头六十多岁了,用脚踏旋木车床做木碗。

    老汉说没人跟他学,因为这个工艺很危险,这种技艺是必将会被淘汰的,时代的进步、工艺的进步,有新工艺替代它,这些东西自然就被淘汰掉了。

    但是艺术品和精神相关,这些是物质所代替不了的,精神上的东西机器也给不了。这两个层次是不一样的,你要追求一些精神世界的东西,而这个东西只能越来越贵。所以我们觉得还得做精品,就像书画一样,名家的作品一尺好几万,印刷品一尺几块钱,这样这个手艺才能活下去。

    他们不是反对现在的技术给老手工艺带来了一些便利条件的事实,这是一定有的,但是老手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、文化信息量,现代技术是给不了的,它只能为你的想法而服务,传达想法的还是作品。